疫情賑災 全球志工大動員

菲律賓防疫物資第二次包機,四月下旬飛抵中國大陸廣州運回防護服與面罩,轉送到收治新冠肺炎病患的醫院。(攝影/李紅莉)

防疫措施把人們關在家中,全球慈濟人卻展開大規模「動員」,
點滴匯聚募集善款、想方設法讓物資跨國跨區送達—
補充防護裝備讓醫療人員安心防疫;
幫助貧窮民眾度過艱難的封城時期。

防疫措施把人們關在家中,全球慈濟人卻展開大規模「動員」,點滴匯聚募集善款、想方設法讓物資跨國跨區送達—補充防護裝備讓醫療人員安心防疫;幫助貧窮民眾度過艱難的封城時期。

二○二○年將近尾聲,但年初於中國大陸武漢市爆發並延燒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,依舊威脅著全人類,截至十一月十日統計,已有超過五千萬人感染,百萬人病逝。過半國家地區染疫人數破萬,重災區如美國、印度、巴西、俄羅斯、阿根廷及歐洲多國,確診人數都超過百萬;鄰近臺灣的東南亞人口大國如印尼、菲律賓,感染人數也突破四十萬。

因應全球化的疫病之災,慈濟花蓮本會在元月二十六日就成立防疫協調中心,自農曆春節開始,展開跨國的醫療物資採購調度,海外慈濟志工也在各自的國度,推動防疫物資配送、安貧紓困等必要措施,並同步進行祈禱、齋戒、推素,帶動人們身心虔誠、消弭災難。

防疫物資援助的八十多個國家地區遍及五大洲,不僅範圍廣、時間長,每個環節的執行更是困難重重;但本著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願力,慈濟人在世界最需要幫助的時候,堅定地做對的事情,一直到現在,援助都還是在進行中。

慈濟馬來西亞雪隆分會二月採購六百萬支手套,送往疫情重災區中國大陸武漢;在廠方同意下,志工出動五百人次協助包裝,以加速發貨速度。(攝影/戴輝達)

防疫物流必須輸出去

從農曆春節到二月底,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,進擊的病毒,讓醫療級口罩成為人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,產量一時供不應求,有錢也未必能買到。當時臺灣同樣面臨口罩產能不足的難題,政府在元月下旬起陸續宣布暫停醫用口罩出口、徵用所有口罩工廠產量、民眾實名制購買口罩;慈濟配合政策,不可能從臺灣取得醫用口罩援外,印尼、美國慈濟人承擔收購醫用口罩、防護衣、消毒液等物資的重責,馳援中國大陸防疫。

及至三、四月,中國大陸疫情趨於平穩,防疫物資產能大幅提升,但歐、美、東南亞疫情升溫,防疫物資的流向,轉為從中國大陸向外輸出。廣州慈濟志工組成防疫物資採購小組,派駐廣州的慈濟蘇州項目處行政主任唐惟良,回想那段忙著「搶貨」的日子,每天不是在電話中、就是在準備打電話找貨;而慈濟人找的廠商,並不全是在廣州市或廣東省,有的甚至遠在湖南、東北。「這時遍布各省市的慈濟志工,就起了關鍵性的作用,他們實地驗廠、洽談、驗貨,既驗證了供應商,同時又通過慈濟人的身行,感動了他們。」

但要把數量龐大的口罩、手套、防護衣乃至呼吸器出口到需要的國家,又是一段崎嶇坎坷路。「當時最怕聽到的就是沒有航班,沒有艙位,沒有通關放行,沒有趕上航班。」志工張玲說。

世界各國都向中國大陸搶購防疫物資,廣州白雲機場的聯外道路,一大早就被貨車塞滿。但貨物到得了機場,也未必能上飛機,一變再變的出口規定,海關的嚴查嚴管,使得通關過程極度緩慢且充滿變數。不少從國外趕來的飛機,就因為貨運、通關過程延誤,不得已空艙飛回。

「業界都說,這時候還敢包機的是膽大包天。但是在四月,菲律賓、印尼相繼有五班包機到廣州來接貨。所幸有很多愛心人士協助,讓我們的包機基本沒有出現空艙。」張玲慶幸道。

空運之外,海運也是重要通路,五月七日晚上十點半,一百臺呼吸器要上貨櫃運到深圳蛇口港裝船送印尼,志工們卻因經驗不足,無法悉數入櫃;但報關數量已定,不能多也不能少。

「那一晚我們完全沒有退路,我急得眼淚要掉下來了。」志工傅金花強迫自己定下心找方法。一番測量後,大家決定撤掉承載呼吸器的棧板,重新入櫃。但每臺重達四十公斤的呼吸器若沒放在棧板上,就無法使用堆高機裝載,只能靠人力一臺一臺放置堆疊,而此刻已是半夜十二點。

「呼吸器是拯救生命的重要物資,如果這些國家沒有了它,很多生命就沒了。很多人在等,我們有機會把機器及時送出去,就是救人一命,功德無量啊。」眾人打起精神,將已入櫃的呼吸器搬出來,用人力手工重新裝載,終於及時完成裝櫃,趕上海運時程。

「從海外採購物資送到大陸,再從大陸採購物資送到海外,這樣的迴圈其實是愛的循環。」經歷重重波折坎坷,慈濟基金會同仁鄭思弘,把應對疫情的歷程看成一次「特考」,能不能通過考驗,就看平日有沒有用功了。「不管考驗再多,只要心中有法,就能一一克服。我們不但沒有被特考打敗,更以精進勇猛心克服種種困難。」

在菲律賓萊特省奧莫克市的加特加利安醫院,護理人員收到慈濟致贈的醫療口罩、隔離衣、防護服等物資,手寫海報致上感恩。(攝影/Belen Velasque)

善行足跡橫跨五千里

「元月底慈濟印尼分會採購防疫物資送到中國大陸,還有一部分口罩送給臺灣。」後來情勢逆轉,三月中旬印尼傳出疫情,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表示:「分會即刻採購大量防疫物資,保護醫護人員的安全。測試劑一到,衛生部長就親臨我們靜思堂接收。」

全球醫療院所幾乎都面臨個人防護物資不足的危機,不少醫護人員甚至以雨衣、塑膠袋充當隔離衣,也傳出感染殉職的憾事。「我從群組得到消息,慈濟和全印尼的實業家,同心協力要籌募十億新臺幣購買醫療防護品,守護印尼醫療人員。我非常驚喜,也感到很榮耀。」印尼志工王惠嬌說,能在短時間內募到這麼龐大的善款,是實業家們對慈濟的肯定,響應號召的當地公司企業超過一百家。

志工也注意到,四月十日起實施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規定,衝擊經濟活動,低收入家庭因為封城而失業,生活愈來愈困難;因此慈濟因應大眾收入水準,訂出一份物資大約兩百五十元新臺幣的參考值,在印尼各地進行發放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一個個雜貨箱不僅包括乾糧,還含藏了普羅大眾的愛心,就算經濟條件較困難,幾個人合捐也能買食物送給匱乏的人,安心度過防疫生活。

從最西端的亞齊、政經中心爪哇島,到最東端的伊利安加亞,慈濟在印尼的醫療及民生物資援助,橫跨五千多公里,截至十一月上旬,總計嘉惠一千三百三十九個醫療單位,逾四十二萬戶貧民。

「會員大德看到慈濟致贈防疫用品給醫院,並且把物資直接發放給需要的人,大家都覺得捐款給慈濟是正確的。」王惠嬌歡喜地說。

規模宏大的善行,也引起主流社會關注。擁有二十萬粉絲的網紅Birgaldo Sinaga,就在自己的社群平臺上展示捐款給慈濟的收據,身為基督徒的他捐助金額約合五千元新臺幣,在印尼不是一筆小數目;他也將粉絲提供的慈濟捐款收據一併展示,鼓勵更多人一起做好事。

印尼慈濟志工大半年來持續在全國各地發放生活物資,九月底來到雅加達西區卡里德勒斯鎮石馬南村軍營集合,由軍方協助配送出五千箱物資。(相片提供/印尼分會)

本土志工挺身擔大任

菲律賓同是疫情嚴重的亞洲國家,政府在三月十二日突然宣布封城,原本依靠日薪生活,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沒收入的貧窮人,日子變得更難過了。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楊國英憂心地說:「雖然政府了解人民需求,也有發放,但金額及物資只能維持幾日溫飽,還有許多民眾沒有收到物資,生活過不下去,就開始騷動。」

志工同理民眾的困難,決定發放大米紓困,但封城之後百業停頓,即使找得到卡車運輸卻找不到司機來駕駛。更麻煩的是,政府為了防止長者染疫,下令六十歲以上民眾不可外出,偏偏濟貧經驗豐富的華裔志工,大多超過這個歲數。

所幸慈濟慈善耕耘數十年來,已帶出不少青壯年本土志工,在大馬尼拉的沓沓倫里(Tatalon),本土志工向長年關懷他們的志工李偉嵩請纓:「請讓我們承擔吧!」

志工們會同村里長、軍警展開發放,一場戶數最多兩千,工作人員必須戴口罩、手套,地面上還要貼地標,以便來者保持社交距離。但首場發放進行到後半段時,人愈聚愈多,甚至無法保持距離;詢問後得知,他們是從其他社區來的,不是在名冊上的人。

「這樣不行,我們違規了。」里長向志工示警,慈濟於是暫停發放作業,勸請不請自來的人們先返家,等待之後的發放,人潮才平和地散去。馬尼拉志工莊黎媛表示,發放是為了安身安心,如果沒有嚴守規則亂成一團,反而可能加重社區的感染;所幸受助民眾都配合循著動線行進,很有秩序,讓她既安心又佩服:「每一場發放,協辦單位都以行動來表達他們對慈濟的認同,還有那一分尊重。」

第二大城宿霧的志工,則是選在高犯罪率、當地人稱「黑區」的保波甘里(Pulpogan)發放。志工洪麗瓊說明:「居民一般就是到碼頭去當小工,或者是騎三輪車載客,收入是很薄弱的,疫情對他們來說,一定是很嚴重的考驗。」

保波甘里出現確診病例,政府嚴格管制人員進出,五月初就由當地本土志工及慈濟助學生首次挑大梁主導發放。「慈濟五年來跟居民互動,他們也把我們的助學生當成慈濟的代表;學生們雖然年紀輕,但是居民很尊重他們。」宿霧志工黃莉莉慶幸地說。為期兩天的發放,嘉惠三千三百多戶貧民,洪麗瓊驚喜發現:「原來我們三年來所照顧的助學生,是一群新的生力軍。」

而在與宿霧市一海之隔的保和島(Bohol),志工特別關注沒有獲得政府補助的弱勢者;並將每包二十五公斤重的大米載到本島碼頭,搬上造型特殊的「螃蟹船」,運達更偏遠的離島,島民們再依序登船領取。「最初抱一種做就對了的心態,沒想到後來做到整個保和島四十七個村都發放到。」馬尼拉志工蔡青山歡喜地說。

菲律賓在二○一九年,接連遭遇強震、大颱風侵襲,今年年初馬尼拉附近火山爆發,緊接著就是新冠肺炎疫情,可謂災難不斷。慈濟人為了幫忙更多的人,募心募愛沒有停過,疫情下的貧苦人比以往更多,志工評估分會能動用的善款金額,大概可以濟助六萬戶家庭。「上人知道後,慈示菲律賓慈濟人,有需要就去做,本會會做我們的後盾。」楊國英執行長說:「這真是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。」

在臺灣及全球慈濟人的支持下,菲律賓慈濟擴大濟貧紓困行動,就連位在菲律賓最南端、穆斯林人口居多的偏遠群島,也在伊斯蘭齋戒月時,接獲從馬尼拉運來的救濟米。截至十月底,慈濟在菲律賓已發出十四萬三千包大米,嘉惠超過十三萬戶家庭,跨宗教的溫情,在當地人最需要的時候及時抵達,是善行也是愛的教育。

「這場浩劫真真正正要讓我們學習,人心不調則富者難安,貧者惶恐。這時代需要大教育,需要愛的能量撫平不調和。」楊國英如是說。

菲律賓慈濟志工四月中旬向馬利僅那巿居民致贈白米。透過安全社交距離等措施,讓彼此守好自身健康,也循序完成發放。(相片提供/菲律賓分會)

救命的事情刻不容緩

美洲與歐洲疫情嚴峻,慈濟人自己動手製作布口罩,支援社區防疫;等到防護衣、呼吸器、醫療口罩等防疫物資送抵國境,立刻奔向機場接收,配送到急需的醫療院所及安養機構,每一趟送貨行程,都在跟死神搶命。

南美玻利維亞志工謝禎祥,五月十三日前往首都的國際機場接貨,媒體記者也現場採訪,因為那是玻國爆發疫情兩個月以來,難得振奮人心的好消息。這批物資立刻專程被送往五所醫院,在半夜十二點,一行人來到某醫院,一位老太太正奄奄一息地坐在輪椅上,身邊的儀器顯示,她的血氧濃度不到八十,有生命危險;同行的市長立即命人把慈濟捐贈的呼吸器裝好,趕緊為老太太供氧。

「三十分鐘內,血氧回升到九十幾,我們救了那位老太太!」謝禎祥感恩上人及全球法親幫助,在與死神搶命的拉鋸中,慈濟人在玻利維亞扳回一城。

捐贈醫療器材、防疫用品,可以救命、保命,而發放食物及日用品,則是必要的「續命」之舉。在美國洛杉磯市的威明頓社區,有近半數居民是來自中南美洲的第一代移民,主要使用西班牙語,不諳英語,讓他們只能從事低技術低薪工作,家庭經濟多半有困難。慈濟人自一九九八年起,與天主教堂及社福機構合作發放,即便在疫情期間,志工依舊戴上口罩、護目鏡及手套,把握放寬社交限制的時機補給物資。

「請問你什麼時候可以繳四月跟這個月的房租?」瑪麗亞‧麥德娜女士讓志工看房東催租的簡訊。她的先生病逝,罹患癌症的她扶養三個孩子;儘管政府已下令,防疫期間房東不可以把欠租的房客趕出去,但瑪麗亞一家人的生活還是難以為繼,不得已只好來領物資。

繳不出房租、沒錢買食物的貧戶,在威明頓社區比比皆是;即使在這麼辛苦的狀態下,仍有人會想到別人或許更需要幫助,頭髮斑白的格洛麗亞‧巴拉科帶來了兩支沉甸甸的存錢筒,她和妹妹領取慈濟發放物資已達八年,也把「竹筒歲月」的精神領回去,在困難的時候把善款捐回來,數目雖不多,卻足以振奮人心。

玻利維亞陷入經濟衰退,弱勢家庭雪上加霜;九月二十九日慈濟援助蒙特婁市六百戶貧民,每戶都領到三十七公斤重的物資。當地僅有一位慈濟委員,半年來帶動本土志工完成各項防疫救援。(相片提供/謝禎祥、石倩茹)

給絕望的人帶來希望

疫情是災難,如何在病毒威脅下助人,對慈善組織更是大挑戰,南非慈濟人於是和更多社區團體合作。

在醫療防疫物資部分,由一位熱心的張醫師發動認識的醫界朋友,讓二十幾間大型醫院獲得支援;此外也連結一百五十多個非政府組織,於約堡所在地豪登省貧民區完成超過兩百五十場發放,嘉惠兩萬餘戶家庭。志工黃奕瑋說明:「他們分布在不同的區域、有不同的專長;或許不是慈濟人,可是都可以成為慈濟的好朋友。」

有熟門熟路的在地善心人士支援,很多困難就迎刃而解,好比慈濟在約堡外圍的索威托市,關懷一百五十名盲胞已超過二十年,為了讓他們能在疫情期間獲得糧食,慈青伊曼紐在兩週內撥了數百通電話,卻難以完全聯絡上,直到找到社區領袖羅伯特才突破瓶頸。

「由他聯絡各地區的盲胞領袖,並安排發放日、交通工具事宜,領袖們將大米和生活包送到盲胞家中。」圓滿困難任務,伊曼紐體認到:「回饋社會,給絕望的人帶來希望,是在慈濟做志工的真正價值!」

在德本,本土志工走過百餘個社區供食站,其中最遠的村落位於德本市北方三百三十公里處、最南邊的發放點在一百四十五公里外;每人頭頂兩包愛心米,一共二十公斤,一村一戶地走,在被人遺忘的山村暗角,送去如家人般的關懷。

除了發放大米,耕種也是糧食自給自足重要的一環,許多接受慈濟新芽助學的南非青年,在政府下令封城、學校停課之後,就跟著社區裏的志工阿嬤進菜園種菜;慈濟本土化,非洲人幫助非洲人的理想,在此發芽茁長。

非洲疫情爆發後,進入鎖國狀態,物流中斷導致辛巴威物價暴漲兩倍以上,貧民面臨在家可能餓死、出門可能病死的兩難。慈濟人不只發放糧食、毛毯、福慧床和肥皂,甚至做到「敦親睦鄰、鑿井紓困」。

「居民必須走很遠取水,在疫情期間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」志工朱金財走訪一個長期受助的社區,發現當地唯一能飲用的水井,竟坐落在兒童墓地!但為了取得勉強能喝的水,婦女們還是得在凌晨三點出門,若是晚到,水被弄濁就不能喝了。

朱金財於是找來專業團隊鑿新井,村民聞訊紛紛趕來幫忙;新井深度達八十公尺,大家看到淨水湧出不禁高聲歡呼,朱金財也放下擔憂。「這就是水的大生命。先讓人生存健康,才有接下來的後續。」

不群聚也能內修外行

疫情造成封城、鎖國,儘管讓慈濟人的行動受到限制,卻激發出智慧展開大規模濟貧,同時善用科技相會在網路雲端,共修精進或是勸募助人的善款。即使不群聚,全球慈濟人依舊片刻不停地內修外行。

值此歲末「後疫情時期」,世人面對新冠肺炎,已不若二○二○上半年時充滿未知,各國也努力研發疫苗,但全球性的防疫作為仍必須嚴謹持續;大哉教育、善哉造福,仍是慈濟人必須恆持的願行。許多亞、非、中南美洲的本土慈濟人,更在此刻展現願力,把愛與關懷送到最需要的地方。

「在這大災難中,我很感恩師兄師姊合和互協,一起學習面對,也一起成長。」與病毒周旋了大半年,印尼王惠嬌透過視訊說出了全球慈濟人的願望:「希望疫情快點結束,讓我們可以回心靈故鄉,跟上人及精舍師父相聚。」